公司首页  公司概况  新闻动态  党建工作  团队队伍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学科与科研  员工工作  人才招聘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党建工作>>理论学习>>正文
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实践基础
2018-05-29 李浩 
[字号: ]


 

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实践基础  

乔尚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和遵循。这一重要思想,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社会民生建设创新观点和论断,蕴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他的全部从政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来自人民,热爱人民,造福人民。总书记从政的全部经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经历;总书记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工作。早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担任村支书的习近平同志就树立起了“群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的为民理念。他带领村民建起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办起了代销点、铁业社、缝纫社、磨面坊,为村里打的深水井至今仍在使用。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书记期间,他更是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下决心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用心办好像“吃饱肚子”、用上“煤气罐”、通好“公交车”、改变“连茅圈”等一件件民生实事,要求每个村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福建工作的17年多时间里,他始终把百姓的事当作最大的事,总是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困难,推动每年为群众办10件、20件实事,大力实施“广厦工程”“造福工程”。主政浙江后,他主持制定“八八战略”,明确提出始终坚持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八八”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推动在全国率先出台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在上海工作7个月时间里,他鲜明地提出“让上海人民的生活过得更美好”,指出“真正的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他还推动发挥党建“凝聚力工程”创新平台作用,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服务百姓民生。  

党的十七大后,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始终心系民生,关心群众疾苦。他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他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以及各项社会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在加大经济建设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在提升经济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在提高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素质的增强。特别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民生。他到地方考察工作,去得最多的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入农户、进社区、下车间,访民情、问民意,及时带去党中央对基层干部和困难群众的亲切关怀和温暖。200810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西调研考察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06月,习近平同志专程赶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和灾后重建人员,考察群众安置情况和灾后重建工作,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把安排好过渡安置期间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当前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书记一次次访贫问苦,深入田间地头,在灶台炕头与老乡促膝谈心。每年春节前后,他都会来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最繁重的贫困地区,把温暖和关怀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每年的全国“两会”,他都要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省份,参加代表团审议,改善民生、精准扶贫,是总书记关注最多的话题。从沂蒙山到井冈山,从延安杨家岭村到湘西十八洞村,民生问题始终是总书记牵挂的头等大事。住房问题、食品安全,养老院服务质量、冬季取暖、垃圾分类、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推进“厕所革命”,都列入了议事日程中。总书记还高度重视关心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出对残疾人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两个格外”使8500多万残疾人感动不已、备受鼓舞,点亮了他们心中自强不息的明灯。透过这些民生实事,我们深切感悟到了总书记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民本情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是人民主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提升到新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指出“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把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2012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同采访党的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又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依靠人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重视社区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抓好公共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以民生为本,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坚持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统一的实践性。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生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地满足这些新需要,不断把人民期盼变为现实。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一,发展经济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没有社会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民生改善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但人均GDP排名仍在70位左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雄厚物质基础。第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所有发展成果最终都要落实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收入、社保、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能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必须坚持既注重效率又体现公平,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和发展相统一的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既源自理论也扎根于实践,既立足我国国情也放眼世界,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解决好中国13亿多人的民生问题,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考验,必须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民生改善的根本立足点,这就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设定民生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注重形成合理预期,努力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二要保住基本、坚守底线。要不断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按照公平、普惠、可持续的原则,满足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最基本需求。要更多关注短板和薄弱环节,把公共资源向最 需要关心的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倾斜,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三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等问题,促进各项民生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更加公平合理、更加规范有效,不断巩固和扩大民生建设成效。  

上一条: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与时俱进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一条: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关闭窗口
邵水源高级工程师
王晓刚教授(博导)
我司“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
云顶yd7610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
“榴苑杯”篮球赛成功举办
心理自画像活动成功举办
公司概况 | 组织机构 | 现任领导 | 学科简介 | 团队队伍 | 留言交流
                                  云顶yd7610-云顶7610线路检测中心-欢迎您Welcome 版权所有